PRODUCT CENTER
联系我们
发布时间:2025-07-24 13:47 浏览次数:
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,制药废水一直是公认的 “硬骨头”。其不仅水量大、污染物浓度高,更因生产工艺的多样性,衍生出发酵类、中药类、化学合成类等多种类型,处理难度各不相同。本文将聚焦中药类与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,结合实际处理案例,解析其处理技术背后的原理与应用成效。
某中药制药厂排放的废水,堪称 “浓缩版药汤”。其主要来源于药材清洗、煮提和设备冲洗环节,呈现出浑浊深褐色,检测数据显示,COD 浓度达 6000mg/L,SS 浓度 1000mg/L,色度高达 400 倍。不过,这类废水也有其特性 —— 可生化性较好,B/C 比大于 0.4,这为微生物处理提供了基础条件。
(一)预处理:混凝 - 气浮的 “组合清道夫”
预处理阶段采用的混凝 - 气浮工艺,就像给废水做了一次深度清洁。废水首先进入调节池,通过投加酸碱调节剂将 pH 调节至 6 - 8,为后续反应创造适宜环境。接着,PAC(聚合氯化铝)登场,它水解产生的胶体粒子如同无数小磁铁,中和污染物颗粒表面的电荷,使原本相互排斥的颗粒开始靠近。随后加入的 PAM(聚丙烯酰胺),则像一条条分子长链,在颗粒之间架起桥梁,将小颗粒聚合成大的絮体。
此时,溶气系统释放出大量 30μm 左右的微气泡,这些微小气泡附着在絮体上,如同给絮体穿上了 “浮力背心”,使其密度小于水而上浮至水面。最后,刮渣机将水面的浮渣刮除,这一过程可有效去除超 95% 的悬浮物、降低 80% 的色度,并削减 20 - 30% 的 COD,为后续生化处理减轻负担。
(二)生化处理:微生物的 “接力分解赛”
UASB 厌氧反应器:有机物的 “初级分解站”:UASB 反应器内,厌氧微生物形成了一个高效的 “分解工厂”。产甲烷菌等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下,将进入反应器的有机物逐步分解。先是水解细菌把大分子有机物拆解成小分子,再由产酸菌将其转化为乙酸等物质,最终产甲烷菌将乙酸分解为甲烷和二氧化碳。这一过程中,COD 去除率可达 80% 以上,同时提升了废水的可生化性,为后续处理做准备。
多级接触氧化池:深度净化的 “终极关卡”:多级接触氧化池由缺氧池和好氧池组成。缺氧池中,反硝化细菌利用剩余有机物作为碳源,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排出,实现脱氮;好氧池中,填料表面附着的生物膜上生长着大量好氧微生物。在充足的溶解氧(DO 保持在 2 - 4mg/L)条件下,这些微生物将残留的有机物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。经过这一系列处理,出水 COD 可降至 100mg/L 以下,达到排放标准。
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一直是行业内的 “老大难”。某化学制药企业产生的废水,COD 浓度普遍超过 10000mg/L,盐度极高(TDS 超 50000mg/L),还含有卤代烃、苯系物等生物难降解有机物,可生化性极差,B/C 比小于 0.2,常规生物处理方法难以奏效。
(一)预处理:微电解 - 芬顿的 “化学破局者”
铁碳微电解:微观世界的 “分子切割机”:在铁碳微电解反应器中,填充的铁屑和活性炭形成了无数个微型原电池。铁作为阳极失去电子,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亚铁离子(Fe→Fe²⁺ + 2e⁻);碳作为阴极,使废水中的溶解氧、氢离子等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,产生新生态氢原子 [H]。这些新生态氢原子具有极强的化学活性,如同纳米级的 “分子剪刀”,能够切断有机物的碳链,将大分子难降解物质转化为小分子,使废水的 B/C 比提升约 0.3。
芬顿氧化:自由基的 “强力清剿战”:微电解出水进入芬顿氧化单元,投加的 H₂O₂在 Fe²⁺的催化作用下,产生大量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(・OH)。羟基自由基的氧化能力仅次于氟,能与废水中残留的有机物发生反应,将其矿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,进一步降低 COD 浓度,去除率可达 50% 左右。
(二)生化处理:梯级微生物系统的 “协同作战”
水解酸化池:大分子的 “前期拆解”:兼性微生物在水解酸化池中,将经过预处理的废水中残留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酸,进一步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,为后续厌氧处理创造条件。
耐盐型 UASB 反应器:高盐环境的 “坚守者”:接种耐盐污泥(可耐受<6% 盐度)的 UASB 反应器,在高盐环境下依然能保持高效运行。厌氧微生物在此将小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沼气,有效降低有机物浓度,容积负荷可达 8kgCOD/m³・d 。
A/O 系统:脱氮除碳的 “双效组合”:A/O 系统由缺氧段和好氧段组成。缺氧段中,反硝化细菌利用外加碳源(如甲醇),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;好氧段内,硝化细菌在充足溶解氧(DO 为 3 - 4mg/L)条件下,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,同时好氧微生物降解剩余有机物,实现脱氮除碳的双重目标。
(三)深度处理:NF 膜与活性炭的 “终极保障”
为确保出水水质达标,采用 NF 膜(纳滤膜)截留二价离子,进一步去除盐分和部分有机物;活性炭吸附则利用其丰富的孔隙结构,吸附去除痕量有机物,最终使废水 COD 从 35000mg/L 降至 50mg/L,盐分削减 98%,实现稳定达标排放。
通过对中药类和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处理案例的分析可知,不同类型废水需 “对症下药”。中药类废水重点在于去除悬浮物和色度,采用常规混凝气浮 + 生化工艺即可;化学合成类废水则需强化预处理破解难降解有机物,并采用耐盐型生化系统应对高盐环境。在实际工程中,无论是预处理工艺的选择,还是生化系统的运行调控,都需紧密结合废水特性,才能实现高效处理与稳定达标。这些实践经验,为制药行业废水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,助力企业在环保与生产之间找到平衡。